過去在設計機器人時,是把它們當成猛獸隔離,所以自動化的思維是讓一群機器人在人機隔離的配置型態中工作,產線一旦設定就不再更動。然而隨著生產流程日益複雜,以及機器人受限其結構設計,佔地成本高、不易配合產線調整等,過去只強調重複作業性能的機器人將無法滿足彈性與效率的需求。
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提出,未來製造業的最大問題將會是勞動人口不足以及經驗傳承問題,並直指解決之道:人機協作的未來趨勢。人機協作目前有三個樣態:第一,人與機器人同做一件事(co-operation);第二,人穿越工作中的機器人(co-existence);第三,人介入機器人工作(intrusion),例如檢視或補充貨件。
在上述三種模式中,人類與機器人的工作距離縮短,所以要達成兩個標準:第一,機器人要夠安全;第二,必須理解人類表達的意思,即要夠聰明。
安全方面,在協同作業機器人國際標準ISO/TS15066的規範中,嚴格定義人機協作時,機器人的所有動作最多只能讓人類覺得疼痛;更透過人體測試,明列出29個人體最脆弱的地方所可以承受的最大力道。同時要求所有安全相關的裝置,都確保維持兩個以上的迴路在運作(安全等級Cat. 3, PL-d),避免在其中一個失效時造成危險。
國內法規「工業用機器人危害預防標準」接軌國際標準與各國趨勢,已於2018年2月加入了機器人協同作業的相關條款,敘明人員安全與風險管理,也讓人機協作自動化的推廣更為可行。
蘇瑞堯表示,任何的機器設備都存在必然風險,除了將其儘可能地降低之外,更應該為操作人員建立正確觀念,如同駕駛車輛需要駕訓駕照一般。人機協作的時代,除了提高機器的安全度以外,提升操作者的安全知識亦需要工廠積極投入。
而如何讓機器人可以接收人類的訊息並迅速反應,原見精機研發多年的機器人觸覺感測技術(安全皮膚),賦予機器人靈敏的觸覺,為期帶來更高效能的作業狀態。(記者:李逸涵)